[黄寿波]梦萦魂绕母校情
1956年初秋,座落在杭州市秦望山麓的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前身),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2位少男少女,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时,我们的班级叫地理系一(1,2)班。
光阴荏苒,转瞬间已经一个花甲过去了,但是母校在我们记忆里,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温馨,那样的亲切。我们甚至在梦里都会呼唤着她的名字。因为从这里起步,我们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找到了毕生钟爱的事业。
随着年岁的增加,同学们都已两鬓染霜。尽管天各一方,然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学们深深地思念着。回忆是一樽醇醪,弥陈弥香。友情是一株大树,岁岁生长不息。
往事如烟 怀念母校
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位于钱塘江边的秦望山麓,面向钱塘江,三面环山,东面是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西边是九溪,自然环境十分优雅、美丽,是读书人学习和做学问的地方。
这里是之江大学的旧址。之江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是解放前中国的13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创办于1845年。解放后的1951年由浙江省文教厅接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校的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工程学院并入浙江大学,文学院各系及部分数、理、化系并入浙江师范学院。因此,原来之江大学的校址,院系调整后成了浙江师范学院的校址。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浙江师范学院,除有之江大学有关院系并入外,主要师资力量是浙江大学的文、理、师范学院。我们在读时的浙江师范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 中文、外语、历史、教育和政治等系,是一所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大学。
1957年,浙江师范学院新校舍在松木场道古桥陆续建成,该年暑期,地理系迁入新校舍。同年,在浙江师范学院新校舍的北侧,新成立一所大学叫杭州大学。该大学以文科为主,因成立不久,基础薄弱,教学运行十分困难。有人建议,杭州大学与浙江师范学院合并,得到两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并由省政府批准,从1958年6月开始,新的杭州大学产生了,它是由浙江师范学院和杭州大学合并而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以浙江师范学院为主,而学校名称为杭州大学。学校性质师范性与综合性兼顾,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过渡。
我们在大学学习4年,1-2年级时称浙江师范学院,3-4年级时称杭州大学。1960年夏在杭州大学毕业,当时的校长是林乎加。
原杭州大学1960届地理系毕业全体同学及部分老师合影(1960)
勤奋拼搏 各有业绩
我们在杭州大学学的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与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文关系的科学。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特征、分异及其变化规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规律性。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与综合性,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广泛应用。
我们在地理系学习四年,学习的课程很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大学毕业后,50多位同学的工作去向五花八门。有的分配在地质系统,有的在气象系统,有的在经济系统,但更多的在教育系统,多数人成为大学或中学教师。
在母校精神的激励下,同学们刻苦自励,兢兢业业,不负众望,在学术研究和育人岗位上,多有业绩。例如,有的同学评为优秀教师、劳动模范。有的同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绩,荣获政府部门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的同学著书立说,成为科普作家。多数同学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从进校至今已整整一个甲子,斗转星移六十年。我们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在各自岗位上耕耘,虽然各人贡献有大小,但我们都尽心尽力了。在人生的征途中,虽然我们中有的人经历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艰辛,但没有改变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初衷,最终迎来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大好时光。
同学情深 师恩难忘
不知是不是一条规律,越到晚年,更加怀念母校,缅怀同学。情更深,意更切。在同学们的倡议下,我们曾多次同学聚会。
第一次同学会于1990年7月27日至28日进行,主要发起人是陆垂炳同学,住宿地点在杭大路。这一年是我们大学毕业30周年,很有纪念意义。30年未见过面的老同学相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记得27日下午,我们有四、五位同学去余杭临平镇,看望金彩娥同学。她在临平中学教书,因身体不好,不能来参加同学会。当30年未见过面的同学出现在她面前时,使她十分感动和惊喜,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毛病好了一半。
原杭大1960届地理毕业30周年部分教师与同学合影(1990)
第二天上午在少年宫地下室举行师生座谈会,参加的老师有原系主任严德一教授、原副系主任马裕祥、冯铁凝教授,以及蔡壬候、张则恒、潘树庭、冯怀珍、沈能枋、唐德容等老师。严德一、马裕祥先生勉励我们好好工作,为国家多作贡献,还希望同学们常回校、回系看看。这次同学会一共到了20几位同学,有的同学因工作忙未能到会。
第二次同学会在1997年5月4日举行,主要发起人是钱伯增同学。这一天是杭州大学校庆100周年,校园里非常热闹。我们到校园里的一个大教室参加地理系建系100周年庆祝会,时任杭大党委书记、曾任地理系副主任的夏越烔教授,给我们介绍地理系是怎样由一个小系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在上世纪50年代的地理系是一个小系,只有一个地理专业,而到了90年代,已发展到有地理、气象、海洋地质地貌和城市规划4个专业。这次同学会,有不少新面孔,在江苏工作的王大桢、顾仁楷等同学也来参会了。
参加原杭大建校100周年的1960届地理部分同学合影(1997)
第三次同学会于2010年10月29日至30日举行,地点在保俶路1号秋越茶室,到会的有20多位同学,这一年是我们毕业50周年。记得宁波的汤慧生和诸暨的胡鸿芳同学是第一次到会,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很生动,很有哲理,受到同学们欢迎。我在会上送了一本退休后创作的《钱塘随笔——散文诗词选》给每位同学,书中有我和夫人王宝钿的结婚照、结婚三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四十周年纪念照和金婚照,大家看了后满口称是。
此外,1960届地理分配在杭州城区工作的有9位同学,他们是钱伯增、黄寿波、徐柔远、余惠平、徐文才、姜炳三、陆垂炳、马家骅和王系(退休后回杭州),这9位同学从1995年起,每年相聚一次,有的年分相聚二次,春、秋各一次。一般是某位同学早一天打个电话,约定在某地喝茶谈心,中午聚餐,下午散会。至今未间断过。
参加原杭大1960届地理系毕业50周年纪念会同学留影(2010)
珍惜夕阳 友谊天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离开母校已经56年了,从进校算起至今已近一个甲子。同学们都已退休,从年岁看早已进入“古稀”之年。但同学之间仍然保持联系。在节假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互相问候。
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全班52位同学,除谢慧芬在福建、王傑守在安徽因地址不详未有联系外,其它同学都参加过同学会,见过面,他们的笑容面貌,都深深地保留在大家的记忆中,但令人遗憾的是:王谷荣、田行舟、周迎先、张昌海、应聚金、金彩娥、陈初裁、顾仁楷、钱宗立、沈德林、徐文才、姜炳三、陆垂炳、马家骅等14位同学,已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怀念。
曹操在他的名篇《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天同学们已经退休,但仍然怀着爱国爱家之心,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尽力促进家庭和睦,关心教育第三代。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頣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60年前大学生的座右铭。他们戴着老花镜,孜孜以求,滚烫的心仍向往着贡献余热。近几年来,黄寿波同学出版了《论文选集》、《自传》。程伊权同学出版了《运河论文集》、《中华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叶人武同学出版了《人地缘——人生印记》。陆垂炳同学即将出版遗传《传记》……这份事业心,也出自母校, 是母校给我们注入的灵魂。
(20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