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论
史论

[杨卫]创建一流大学的执著追求与不懈探索——竺可桢教育思想与浙江大学勃兴

2015-04-22讲堂5919杨卫 [    ]  [打印]

强国必先强教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如何加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浙江大学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推动内涵建设品质提升人才培养方面孜孜以求今年3 22是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20 周年他作为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是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有一系列好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研读其非凡深邃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对于学校进一步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理念报国强校通才为民
作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我国气象学的创始人竺可桢是在并非本人意愿的情况下在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形势下在这一非常时期接受浙江大学校长的任命的当时他也曾经一再强调他这个校长只当一段时间可以说竺可桢校长是临危受命担当大任的此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保存文脉他毅然带领浙江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举校西迁贵州遵义湄潭历时近9 行程5000 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在这一办学实践中竺可桢校长形成了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首要问题也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1936 年秋竺可桢刚刚就任校长就在浙江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他告诫新生,“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竺可桢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教育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要求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区的辽远和困苦以自己的学问和技术为国家民族作最大之贡献”,“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竺可桢校长还提出这种高层次的领导人才应该具备四项基本条件一是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二是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三是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四是健全的体格
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基础加强思维和能力训练实施通才教育使学生在德体诸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竺可桢校长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要求一流的教师担任教学鼓励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沟通文理鼓励院系设立主辅修制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率先推行导师制要求教师除担任专业授课外还负责指导学生的品格修养通过师生间的经常接触相互了解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从近处体验导师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潜移默化地享受到更多更深的教育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竺可桢校长认为大学要承担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之目的其途径有两个一是让那些经过大学训练具有知识和头脑的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并进而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二是利用大学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文化优势直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服务他将大学比喻为海上之灯塔”,可以指明人们前进的方向又将大学比喻为社会之光芒”,应该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竺可桢担任校长后浙江大学每到一处都为地方建设作出了贡献真正做到了为社会服务如在浙江大学师生留住江西泰和期间为当地人民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浙大在贵州遵义湄潭办学近7 更是发挥工师范诸学科特点开展农业推广科普宣传开设教员辅导民众补习班创办浙大附中指导开发矿产等工作对推动黔北农村发展和对遵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下竺可桢校长身体力行民主办学竭尽心力把浙江大学从只有3 个学院500 多名学生的一所国立大学发展成为具有7 个学院师范)、2000 多名学生建制完备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
治学风格彰扬求是学风
作为哈佛大学地学系毕业的博士作为早期海归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竺可桢校长学识渊博会通古今阅历中外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倡导求是精神展现人格魅力探索治校方略诠释了独具个性富有特色的治学风格
竺可桢校长在继承求是书院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精华的基础上1938 11 月西迁广西宜山办学时举行的校务会议上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竺可桢校长认为,“求是这两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真谛若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把握住这个共同点他在1939 2 月对新生所作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1941 年初竺可桢校长为浙大出版的思想与时代杂志撰写了科学之方法与精神的论文进一步阐述和倡导求是精神他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竺可桢校长将求是精神阐释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直至今天我们的耳边仍似响起竺可桢校长对当年布鲁诺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高度赞誉我们的脑海仍常浮现竺可桢校长对浙大师生关于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谆谆教诲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沉淀的特定的人格化和个性化的精神。“求是精神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精髓无论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竺可桢校长挺直腰杆挑起重任为办学竭尽心力率领全校师生创造文军长征的壮举使浙大赢得东方剑桥的美誉还是在办学实践中竺可桢校长坚持读书不忘救国”,努力服务民众和社会顶着巨大的压力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全力保护和营救学生都处处体现出竺可桢校长一生追求的求是精神正是竺可桢校长始终倡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下,“求是精神在浙大校园蔚然成风代代相传浙江大学一贯的学风就是勤恳朴素踏实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发扬优良的学风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绩效考核的过度追求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一年多以前的贺××论文造假事件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要重振求是的学风不断弘扬求是的学风学校已经成立了学风方面的督察机构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同时还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加强学风和文化建设并见到了成效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治理靠教授
竺可桢校长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要。”由此他得出结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他认为,“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授后进为无上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竺可桢校长认为教授是知识人格校风得以传承的校魂始终把聘请一流教授作为首要事务并努力创造优良的教学研究环境以发挥他们的教育效能和学术贡献
竺可桢校长呕心沥血海纳江河以他的学术威望人格魅力乃至私人友谊罗致了国内著名学者和学术界前辈来浙大担任院长系主任聘请了许多有成就的学者担任教授他聘请教师容纳各种不同的学派只要学问精湛热衷于教育事业皆兼容并蓄他不但注重学术造诣深厚的著名学者同样看重初露头角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学者认为要发展一个大学最主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竺可桢校长非常注意尊重使用和培养教授他坚持民主办学充分发挥教授们的管理作用始终依靠一批德才兼备热心教育在师生中有威信又有办事能力的教授来管理学校当时学校的学术机构行政机构的主要成员如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院院长各系的系主任等人选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所钦仰而能教课者为限”,都选派有名望的教授担任所以当时的浙大就已经形成了一批学术和行政双肩挑的干部竺可桢校长坚持把大学办成学术机构即使在西迁办学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在基本上是准军事化的体制下也是如此虽然对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在处理的程序和决策的机制上应该说是不同的但决策人都是声名卓著的教授践行了通过教授治学来体现教授办校的经验由于院系领导均为当时最有名望的教授每个学术单位都形成了一个学术的核心
竺可桢校长民主办学思想和崇高人格感召下浙江大学汇集了一大批学界精英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俊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声誉鹊起到上世纪50 年代初浙江大学已经有128 位正教授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在院系调整时期浙江大学一方面支持了科研院所和其他大学的发展在杭的部分也分解为几所学校经院系调整后仍留在浙江大学的仅有32 名正教授对此老校长当年也感到分外的痛心竺可桢校长对浙大汇集一批知名教授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使浙大跻身国内名校之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学的架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
在竺可桢担任校长时期浙江大学就形成了一个拥有7 个学院的综合型大学的学科架构包括文师范法和医形成了一个结构非常完整的综合型大学到上世纪50 年代初期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时候这样的综合型大学结构被分解掉了1998 在杭的同根同源的四所高校又重新合并起来组建新的浙江大学这次四校合并与院系调整是浙江大学办学架构走上歧路之后的一次回归最近学校又组建了7 个学部进一步探索完善综合型大学的学科组织架构应该说浙江大学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体现了综合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已经回归了综合型大学的架构也可以说不辜负老校长当年的心愿
对大学来讲人才培养是永恒的主题而科学研究是最活跃的驱动力竺可桢校长十分关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直接驱动学科的演化发展直接决定学校能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浙江大学的励志尚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文化精英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时候就获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创造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李约瑟先生于1946 年在自然上撰文介绍中国的大学在云南贵州两地办学情况的时候就对浙江大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李约瑟先生称誉浙江大学为东方剑桥”,一部分是对浙大在当时的条件下坚持艰苦办学精神的赞颂更重要的是对当时浙大教授们研究水平的观察认可当时他和他的夫人原计划只待两三天后来又多待了很多天看完了许多浙大教授的论文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它的研究应该是顶天立地的应该活跃在国际的前沿李约瑟先生看到浙大教授做的研究课题既不是局限于驻地一隅也不是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世界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都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同时浙大也强调为社会和民众服务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这包括当时农学院的一些工作包括在建筑土木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是直接为当地服务的另外还要追求卓越比如一些当时还很年轻的学者像谷超豪先生王淦昌先生叶笃正先生等都已经做出了一流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浙江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新路子比如80 年代开始就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转变如今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浙大最强劲的发动机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研院社科院为代表的科研组织体系年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0 亿元达到全部办学经费的45%远远超出研究型大学对科研经费在办学重要性方面的要求年发表SCI 论文3600 学校已跻身研究型大学行列
在创新型大学建设方面竺可桢校长确定的由马一浮先生撰写的浙江大学校歌其中有6 句歌词与创新的内容有关可以说那时候就从不同的方面对创新的理念以及学校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梳理1979 4 钱三强校长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明确提出:“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加上创新两字要养成创新的习惯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1988 路甬祥校长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的浙江大学校训赋予其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
创建一流大学是目标是动力也是过程
创建我们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是竺可桢校长心中执着的追求在遵义湄潭办学的那个时代被李约瑟先生赞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整体实力和剑桥大学尚有较大差距但秉承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在一些学科领域开展的工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展现了一流的水平其质量可与那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媲美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妨在一些可以比较的数据上和剑桥大学做一个对比SCI 收录的论文含非第一著者单位),剑桥大学为5500 浙大为4800 科研经费总量剑桥大学是4.79 亿美元浙大是3 亿美元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剑桥大学有22 浙大有12 总被引的论文篇数剑桥大学为4.5 万篇浙大为2.7 万篇可见在这些指标上浙江大学和剑桥大学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比较接近了但在以下这些方面尚有根本性的差距十年累积被引用的次数剑桥大学为94 万次浙大为14 万次还差六七倍高被引的论文数剑桥大学是1344 浙大是133 还差十倍所以在相对底层的一些科研数据上我们已经接近剑桥大学但是从最能反映学术水平的那些科研数据看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上了国际舞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耶鲁大学校长雷文于今年2 1 日专门以亚洲大学的兴起为题在英国皇家协会做高等教育与政策研究所的第七届年度讲座就亚洲有关国家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原因必须克服的实际困难以及可能的成果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在演讲中就中国自1998 年以来大力扩展高等教育系统重点建设少数一流大学以跻身世界前列的行动加以评论认为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还认为中国的大学在吸引师资人才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同时指出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想象力必须拓宽课程和改革教育方法以培养一流的大学毕业生使他们具有创新能力
应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目标一个动力也是一个过程我和北大清华的同事们进行过交流他们也认同这个看法大家共同认为中国的大学要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进一步站稳自己的脚跟然后再不断的前移这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我试图把这个过程视为可以互相重叠的环节所组成第一步要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概念竺可桢校长当年就已经出来了第二步要形成全校大多数师生认可的一种信念这个信念我们也基本形成了第三步要进行布局展开应该说不是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综合型的但是绝大多数一流大学都是综合型的所以到上世纪90 年代末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实施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校合并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迈入了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布局构架的展开尽管有些学科还不是很强第四步要确定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水平路径日程表等我们逐步形成了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特色然后进一步把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战略提出来在这方面大家也已经形成了共识第五步要推动底层办学指标的靠近比如研究型大学的指标等在前几天985 工程二期的验收会上我们将浙江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可以看到我们的底层指标已经是比较接近了但是中上层指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渐实现这一目标第六步要推动实现内涵发展的演变也即学校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教育教学等方面向一流大学的方向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我们还刚刚开始第七步要吸引汇聚人才我们刚刚开始实施1311 人才工程”,即到2017 浙江大学建校120 周年前后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在3500 人左右各类专职研究人员2000 人左右形成100 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300 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建设100 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支持1000 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这方面目前尚未取得特别显著的成果第八步就是广泛交流要让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交往的国际上有名的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很多国际名校都愿意到浙大来交流合作了当然许多名校还是侧重于吸引优秀学生这样的一个侧面第九步就是声誉鹊起要凝聚精神提升品位最后的阶段就是获得全球公认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这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可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打基础跻身于行列的初步过程有稳定在其行列的中等层次过程还有晋身其前列的高等层次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从今年起我们已经进入到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学校的实际我认为当务之急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本科学习的自主性与院系发展的和谐性的关系研究生作为科研的生力军与自身职业生涯的关系高水平师资的大量快速引进与已有师资的提高优化的关系理工农医的梯次团队化发展模式与尊重文科发展规律的关系诸学科体量发展与特色凸显的关系传统学科的逆势而上与新兴学科的布局投入的关系科研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国际交流总体扩展与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的关系办学空间整体拓展与院系优化发展的关系财务平衡预算与扩大基建规模的关系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浙江大学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通过全校上下的广泛讨论确定了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新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学校最近正在全校组织开展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二届教育教学工作研讨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切实推进卓越教育计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有新的突破人才培养工作有新的跨越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