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论
史论

[杨文博]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之比较

2017-09-19讲堂5784 [    ]  [打印]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制度结构上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文选取在这两次调整合并中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个案,通过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叙述了50年代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学校各自的调整过程, 以及调整对两所大学的影响并揭示了院系调整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考察两次高校改革,对于我们制定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20世纪50年代 院系调整

 

一、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概况

浙江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01年易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以后名称多次变动。1928年4月1日,根据新制定的“大学组织条例”的规定,校名正式定为“浙江大学”。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校共有3个学院16个系。

复旦大学初名复旦公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公立的高等学堂,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有5个学院、19个系。

 

二、两所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情况的对比

(一)两所学校吸收其他院校相关系科的对比

1949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军管会报经上级批准,决定停办设在金华市的国立英士大学(简称英大)。征得杭州市军管会同意,英大工学院、农学院及文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学系、中国文学系等院系的学生转学至浙江大学;法学院及文理学院的史地学系学生则由院校发给证明自行转学;英大的大部分图书、仪器移交给浙大,并有教员10人、职员10人到浙大工作。8月, 浙大农学院增设畜牧兽医学系。9月,南通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学生并入浙大。1950年1月,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大。1952年2月,设在杭州的之江大学停办,该校工学院的土木系、机械系并入浙大,有7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18位讲师助教、2位职员到浙大工作。[1]上述即为院系调整过程中浙大所合并的院系。可以说,在院系调整中浙大只是合并了一小部分其他院系。

从1952年8月至9月底, 复旦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合并了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校的众多系科,具体情况如下。

1.中国语文系: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及上海学院4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成。

2.外国语文系设俄文、英文两组: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4校合并组成。

3.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4.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5.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4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6.物理系:由复旦大学物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除电讯组)、大同大学5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7.化学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7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8.生物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3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9.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以及前已并入的大夏大学、英士大学等9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10.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11.工农速成中学:原华东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于12月并入复旦,1955年校址由苏州迁到上海。[2]

浙江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合并其他学校过程中, 由于各自先前的历史与自身规模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也各有所侧重。相比浙江大学合并程度较轻、合并与分离并重并且偏重工科发展的特点, 复旦大学合并其他学校的幅度明显要大很多。进一步分析复旦大学吸收幅度如此之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复旦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规模与学科明显小于浙江大学, 所以新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对于上海这一重要城市的定位, 以及自身的教育发展需要,依据军管与行政双管齐下的方式,在侧重发展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与理学科的政策指导下, 对复旦大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此后,偏重思想与理论的文学与理学,在复旦大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直至今日。

 

(二)两所学校调出院系的对比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 浙江大学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 华东区调整委员会公布的关于浙江大学的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调整后各类系科的设置。

电机类:原浙江大学电机系及电机科。

机械类:由浙江大学、前之江大学2校的机械系及浙江大学机械科合组而成。

化工类: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及化工科。

土木类:由浙江大学、前之江大学2校的土木系及浙江大学土木科合组而成。

2.调整系科。

原浙江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5系(理科各系留工学院所需师资外)调整至复旦大学。

原浙江大学地理系调整至华东师范大学。

原浙江大学药学系调整至上海第一医学院。

原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

原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调整至华东水利学院。

原浙江大学航空系调整至华东航空学院。

3.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

1952年2月,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与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在原之江大学; 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8月,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系调整至复旦大学;地理学系调至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的药学系并入上海医学院; 农学院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其中畜牧兽医学系调入南京农学院,森林学系调至哈尔滨的东北林学院;工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在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航空工程学系调至南京航空学院。此外,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系的少数教师调到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4]

与此同时, 复旦大学有的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独立建立新的学校,具体如下。

1.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6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3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

2.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3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3.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调出,与圣约翰等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撤销。

4.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5]

在调整中, 浙江大学所调出的院系要明显多于复旦大学。建国初年高校建设要走专业化路线这一原则,使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院校必然受到更多的损失。浙江大学所调出的,以及所独立成校的院系,以文科、理科与农医类为主,从而直接使今天的浙江大学依旧以工科最为著名。必须承认,这样的调整对于当时建国初年的国情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对于具有优良的人文传统与综合规模的“国立浙江大学”而言,不啻为一次重大的冲击。

总之,无论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专才教育”院系缩减,还是复旦大学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规模扩充,20 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都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一刀切”式的全盘模仿,虽然配合了国家建设计划尤其是经济建设计划的需要,并且将与原有社会性质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改造成了与新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但它与大学应有的“通识教育”要求,以及理想主义色彩,相距越来越远。这些负面的效应,到几十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才表现出来,并且其影响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浙江大学简史(第二卷·1949.5-1966.5)[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22-323.

[2]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4.

[3]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教育部档案(长期卷·卷十四),1952.

[4]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浙江大学简史(第二卷·1949.5-1966.5)[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23.

[5]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4-15.

 

   本文原载《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